读书笔记《道德经》第一章

1. 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第一个、第三个“道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规律、原则。第二个“道”是“说”的意思。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的道。“常”在这里当永恒来讲。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体会,比如一些道理、甚至技术,用语言去传达给别人,中间都会有折损,无法全部表达清楚。真正能去领会其中道理的,还是得亲身实践,去领悟。甚至领悟道理的最高境界,就不是用语言表达,可能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就心领神会。
2. 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,可以叫得出的具体名字,就不是永远存在的名字。这些名字会随着具体事物的消失而消失。比如我们手里的手机,它现在叫手机,但是1000年后,没有了手机这个东西,它就变成了金变成了土,形成了别的东西。
3. “无名,天地之始”。老子将空间认为是“无名”,没有名字的东西。他认为,天地形成之时一片混沌,这个混沌的空间,轻的上升成为天,重的下沉成为地,所以这个“无名”形成了天地。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在强调“无”的作用。
4. “有名,万物之母”。有名,有名字的东西,这里指的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。如古人讲的阴阳二气,或者金木水火土等。能够叫得出来名字的东西,形成了万物。有些说法会把这两句话说为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”,老子的话术流传了两千多年,其中传了很多的版本,各家有各家的说法,因此我们看不到老子最先说的意思,但是如果各家能自圆其说解释得通,我认为都是有道理的。
5. “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”。这句话不同的版本也是有争议的,有些版本解释为 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”。我这里先暂且用 无欲和有欲来解释。道家讲究清净无欲,认为一个人如果多欲就会受到这种主观欲望的干扰和蒙蔽。而那些没有个人欲望、内心虚静的人才能领会到宇宙间的真谛。
6. “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空间和物质同事出现,两者指的是有和无,没有有就没有无,没有无就没有有。怎么说明这个,比如,我们用的水杯,杯子壁就是一种物质构成的,它叫做“有”,但是我们使用的是它内心的空的地方,这个地方叫做“无”,如果没有杯子壁,那么这个水杯是无法装水的,就是它的无的地方也不存在了。同样,拿我们住的房子来说,墙壁、房顶都是“有”,但我们使用的是它里面空心的地方,这个地方叫做“无”。有和无两者不断探索奥妙,将会打开通向万物奥妙的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