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柔地打败拖延症——和自己对话

我的 idol 林俊杰在2015年——他34岁的时候发布了一张专辑,名字叫做《和自己对话》。如今 8 年过去了,我也到了 30+ 到年龄,才恍然大悟什么叫做“和自己对话”。
这里不谈爱豆和专辑。如果你像我一样,被拖延症穷追猛打,那么建议你看下去。
方法的灵感源自于我昨天读的一本书《认知觉醒》,下面引用一段给我启发的原文:

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,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就相当于和本能脑、情绪脑直接对抗,很显然,理智不是它们的对手,失败是迟早的事。明智的做法是和它们沟通,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。就像上面自己和自己对话一样,温柔地告诉它们:“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,只是不是现在享受,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。”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,因为放弃享受,它们是不会同意的,但延迟享受,它们是能接受的。

知道和得到,中间还有一个关键步骤,就是“做”。

昨天刚学的方法,我并没有束之高阁,而是分享给了朋友,并且自己进行了实践。平常下班到家就赖在沙发上玩手机的我,总是和自己进行思想斗争,不打扫卫生、不运动、不想学习、想吃炸鸡的我,一件一件地把这些事情做到了。并且经过一个重度拖延的朋友反馈,今天实践了这个方法,提高了工作效率,提高了自我评价,心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。

来看一下今天我和我朋友具体是如何实践的。

  • 下班路上看到炸鸡店,对炸鸡偏爱的我脑子里自然冒出了吃炸鸡的想法,又在减肥。于是我对自己说“明天白天再吃炸鸡,长的肉肉就会消耗掉了”。这么对自己说,我就不再抗拒,就接受了这个说法,于是成功“躲过一劫”。这里最忌讳的是和自己做对抗,千万不要对自己说,你都这么胖了还吃,这样只会适得其反。
  • 到家看到地面有点脏,平常的我就是得过且过,视而不见,心里还难受。今天我对自己说“擦地板只要5分钟,就能干净了!”于是很神奇地拖了地,而且一点也不痛苦。
  • 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人,但是对于是否去运动我也会挣扎。我对自己说“只要运动半小时,就能很健康很舒服很开心,只要从8点运动到8点半就可以了,很快就会过去的”。承诺自己半小时就半小时,到八点半我停了运动,做了拉伸,也是感觉到了很轻松和无比的成就感(因为我战胜了自己)。
  • 那么,我现在又在和自己对话,与自己沟通的状态下,积极去写好久没更的文章。
  • 对于我朋友,本来拖延症使他工作效率低下,分不开工作和生活,即便是工作没有那么多,也是要占用掉自己的晚上和周末的时间,使自己一直都是“没有时间生活”的状态。今天他说对自己积极地进行心理暗示,想玩手机的时候告诉自己,玩一个小时就好,然后就工作。结果很轻松地战胜了自己,提高了效率,并且很开心地跟我分享今天的成就和喜悦。
    以上就是我的实践方法,正如我前面说的,得到了一个好的方法,不要束之高阁,而是积极地去进行实践,只有实践了融汇贯通了,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,才会起作用。

在和自己沟通的时候,有两个点也要同时注意一下:

  1. 把那个烦躁不安的自己,当成小朋友一样对待,耐心教导。想象一下你对小朋友说话有多温柔和耐心,就那么对待不安的自己,这样就很容易安抚自己的情绪。
  2. 不要说负面的话,永远不要。不允许说自己太笨了,什么都不会,什么都做不好,自己胖成猪了还吃,智商低,没人爱……这些反面词汇都不要用在自己身上。你会把你自己塑造成心理暗示的那种人。换个理由,人生已经很艰难了,已经从外面听到了太多负面词汇,我们更要学会善待自己。
  3. 积极且正面地给自己反馈。只要自己有一点进步,只要昨天的自己做得好,就夸自己。比如说,今天开始试着背单词,即便千辛万苦只背下来一个,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“我真棒,今天又多学会了一个单词,明天学两个试试”。拿我今天运动来说,运动完了我对自己说“我真棒,今天坚持运动了半小时!”诸如此类,千万不要吝惜对自己的赞美。
    我这里说的不是心灵鸡汤,而是实打实的、经过我的实践,结果令我很兴奋想去分享给你们的,拒绝拖延症的方法。如果你相信我,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实践吧。

读书笔记《道德经》第一章

1. 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第一个、第三个“道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规律、原则。第二个“道”是“说”的意思。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的道。“常”在这里当永恒来讲。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体会,比如一些道理、甚至技术,用语言去传达给别人,中间都会有折损,无法全部表达清楚。真正能去领会其中道理的,还是得亲身实践,去领悟。甚至领悟道理的最高境界,就不是用语言表达,可能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就心领神会。
2. 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,可以叫得出的具体名字,就不是永远存在的名字。这些名字会随着具体事物的消失而消失。比如我们手里的手机,它现在叫手机,但是1000年后,没有了手机这个东西,它就变成了金变成了土,形成了别的东西。
3. “无名,天地之始”。老子将空间认为是“无名”,没有名字的东西。他认为,天地形成之时一片混沌,这个混沌的空间,轻的上升成为天,重的下沉成为地,所以这个“无名”形成了天地。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在强调“无”的作用。
4. “有名,万物之母”。有名,有名字的东西,这里指的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。如古人讲的阴阳二气,或者金木水火土等。能够叫得出来名字的东西,形成了万物。有些说法会把这两句话说为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”,老子的话术流传了两千多年,其中传了很多的版本,各家有各家的说法,因此我们看不到老子最先说的意思,但是如果各家能自圆其说解释得通,我认为都是有道理的。
5. “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”。这句话不同的版本也是有争议的,有些版本解释为 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”。我这里先暂且用 无欲和有欲来解释。道家讲究清净无欲,认为一个人如果多欲就会受到这种主观欲望的干扰和蒙蔽。而那些没有个人欲望、内心虚静的人才能领会到宇宙间的真谛。
6. “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空间和物质同事出现,两者指的是有和无,没有有就没有无,没有无就没有有。怎么说明这个,比如,我们用的水杯,杯子壁就是一种物质构成的,它叫做“有”,但是我们使用的是它内心的空的地方,这个地方叫做“无”,如果没有杯子壁,那么这个水杯是无法装水的,就是它的无的地方也不存在了。同样,拿我们住的房子来说,墙壁、房顶都是“有”,但我们使用的是它里面空心的地方,这个地方叫做“无”。有和无两者不断探索奥妙,将会打开通向万物奥妙的大门。